边疆民族设计历史与自主知识体系研究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7月7日,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设计学院承办的“边疆民族设计历史与自主知识体系研究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召开,聚焦以边疆民族设计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建构,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陈汗青教授、清华大学张夫也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顾平教授、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等十余所知名专家,以及来自贵州、山东、桂林等高校学者达150人参会,由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党委主要负责人主持。

      在开幕致辞中,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代表学校对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嘉宾表达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边疆民族设计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承载着各民族交融共生的造物智慧。他强调,此次论坛是广西师范大学践行“教育强桂”“人文兴桂”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中国自主设计知识体系的重要探索。

      南京艺术学院顾平教授提出,边疆民族设计研究需突破西方现代性范式束缚,构建具有文化解释力的元理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刘涛教授说明了此次论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希望通过论坛能激活沉淀历史造物哲学的当代学术价值,让中国设计的自主叙事汇聚成凝聚民族认同的时代强音。

      在主旨报告阶段,武汉理工大学陈汗青教授呼吁关注广西被忽略的文化形态,强调地域性研究对构建完整设计史的意义;清华大学张夫也教授阐释数智文明对文明多样性的推动作用;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探讨构建民族设计学本体论的八大理论维度;南京艺术学院顾平教授从学科互鉴视角提出边疆叙事重构路径;江南大学李栋宁教授基于现象学阐述数字艺术对民族图像的交互式重构;广州美术学院彭圣芳教授通过近代手工艺调查史梳理民族设计理念渊源;江南大学童永生教授展示广西左江岩画数字化保护的实践案例;湖南师范大学陈剑教授提出手工艺传承的创新教育模式;吉林大学胡卫军教授针对非遗传承困境,呼吁构建多主体协同网络;南京师范大学张犇教授从逻辑维度探析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体系,强调其助力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的价值。专家报告以宏阔视野与深刻洞见,为边疆民族设计研究开辟新路径,具有显著的学术引领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据悉,本次大会设立3个分论坛,分别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学科互鉴共生”“非遗与设计教育”为主题形成深度互文的学术矩阵。与会学者通过跨学科对话,系统梳理边疆设计的历史脉络,初步形成包含文化基因激活、数字技术赋能、教育传承创新的三维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引。

      本次论坛为国内边疆民族设计研究搭建了高层次交流平台,促进了设计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论坛彰显了新时代设计学研究的文化自觉与理论担当,为探索立足中国本土实践的研究路径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教授致辞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刘涛教授致辞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党委主要负责人主持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专家作主旨报告

分论坛现场

合影

图/陈铭、闫一凡 

文/李舒萍 

审/周飞、刘伶、黄容、王剑凯